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LEJING SPORTS高等教育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涉及高等教育战略地位、高等教育根本任务、办学正确政治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立德树人、师资队伍建设、“双一流”建设、中国特色等重大命题,旗帜鲜明地指出了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深刻论述了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标志着党对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理论和规律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充分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国际影响的社会主义大学的基本特征和深刻内涵。针对这些重要思想、重要理论、重要导向、重要内涵,如何在学科发展中切实落实,在一流学科高峰建设中发挥指导推动作用,积极发挥学科评估的正确导向作用至关重要。准确把握学科建设内涵和方向,加快构建更高水平的中国特色世界影响的学科评估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理论意义和更加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教育思想,准确把握学科评估内涵和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深入学习和研究习近平教育思想,深刻理解其精神实质与核心要义,对构建促进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中国特色学科评估体系指明了前进方向。
1.把握政治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高校是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努力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转化为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自信。习近平总书记仅在今年5月2日考察北京大学重要讲话中就10次强调要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高等教育根本任务的论述,着眼全局、把握根本、立意深远,强调了高等教育的本质功能和核心价值,具有很强的战略性、思想性和针对性。这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是我国高校改革发展的根本遵循,也是学科评估的价值导向。
2.彰显中国特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他指出“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剑桥,但会有第一个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南大等中国著名学府”。中国高等教育就是要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服务于人民,服务于党的治国理政,服务于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要将我们的特色和优势有效转化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能力,建立具有马克思主义鲜亮底色的世界一流大学。这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大使命。在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古老国度,在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崛起中大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扎根中国大地,办出中国特色高水平大学,这不仅是我们的使命,更是中国高等教育对世界高等教育制度的重大贡献,我们必须树立这样的自觉和自信。
3.聚焦立德树人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是高等教育五大功能,但人才培养是最基础、最核心、最根本的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关键是要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这要求我国高校必须始终坚持把人才培养放在首要位置和核心地位,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等教育全过程,全面加强学生的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且,必须要重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强学生民族文化自信,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华,将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有机统一,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落细落好。
4.强化师资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在多次重要讲话时强调教师职业的崇高性和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他指出 “教师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职业之一,也是最伟大、最神圣的职业之一”“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决定着大学办学能力和水平”,这深刻说明了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决定了立德树人成效,具有极端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对“好老师”提出了四点具体标准:“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同时指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理想信念是政治要求,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持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信念,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道德情操是道德要求,要自觉遵守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仁爱之心是情感要求,要充分体现对教育事业的爱心和对学生成长的关心;这三项的核心就是师德师风,就是评价教师素质的第一标准。扎实学识是专业要求,是指为学生传授真知、解疑释惑,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真本领。我国高等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是要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
5.突出质量贡献
经过长期努力,我国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大国,正在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和年毕业人数已居世界首位,但规模扩张并不意味着质量和效益增长,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要“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在2018年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15次讲到“评价”,体现了对科研评价的高度重视。强调“要改革科技评价制度,建立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正确评价科技创新成果的科学价值、技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以价值为导向,以服务国家科学、技术、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为价值依归,强调创新质量、强调服务贡献、强调建设绩效,既是科技评价的重要价值导向,也是高等教育的价值导向。质量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生命线,高度重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注重创新、强化特色,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强调高等教育对于国家发展的贡献、必须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中凸显价值。按照国家急需、世界影响要求,在评价学科发展成效中,必须突出高等教育的创新质量、成效和实际贡献,着力提供高质量学科建设的有效供给和高层次人才的有力支撑,推动高等教育为实现民族振兴、社会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6.引领人类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高度,作出 “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未来”的重要论断。他指出,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高,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新的重大贡献,他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这深刻阐明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担当和人类情怀,深刻指出了教育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极端重要性。高等教育在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提升我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着力增强规则制定能力、议程设置能力、舆论宣传能力、统筹协调能力,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高等教育的使命与责任更加艰巨与迫切。中国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规模稳居世界第一,中国高等教育的质量贡献、制度优势和价值导向,将日益发挥更大的国际影响力和引领力。我国高等教育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为世界高等教育制度体系构建以及对于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为世界可持续发展承担更多更大责任和贡献的历史时刻已经来到。
二、紧紧立足中国国情,坚持不懈探索中国特色学科评估体系和办法
学科评估是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简称学位中心)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一级学科开展的整体水平评估,是以第三方方式开展的非行政性、选优性、服务性评估项目。自2002年开展首轮评估以来,学科评估平均四年进行一轮,至2017年完成了四轮。全国高水平大学和学科基本上都参加了评估。
学科评估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导向,全面考察学科建设在人才培养质量、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成果、社会服务贡献等方面的建设成效。历经15年的改革与发展,学科评估不断更新评估理念,不断完善评估体系,不断严格工作程序,力求通过客观公正的评估结果,呈现我国高校学科建设成效,促进高等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学科评估作为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形成了日趋成熟的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影响的评估品牌,对促进我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和内涵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立足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特色
学科评估紧紧立足中国国情,以促进高校学科内涵发展为目标,依据中国“自己”的学科目录,依托中国“自己”的专家评价团队,由中国“自己”的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开展,制定了能充分反映中国特色的“自己”的评估方案,来诊断和检验中国“自己”的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科建设成效。学科评估立足中国、服务中国,体现了中国特色学科评价的思路和方法。
2.坚持立德树人,聚焦人才培养
学科评估始终坚持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首要评价标准,着力构建了“培养过程质量”“在校生质量”“毕业生质量”三维度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方法。通过开展大规模“学生调查”和“雇主调查”,将教学质量和毕业生质量的评价话语权拓展到教育系统之外。这有利于引导高校不仅从培养过程投入、学生学习成果,同时从学生学习的获得感与满意度、毕业后职业发展状况以及对经济社会建设发挥的作用全过程来关注人才培养质量。
3.强调师资质量,关注结构发展
学科评估不断改进对教师队伍评价方法。第四轮学科评估摒弃了“以学术头衔评价学术水平”的片面做法,评价队伍质量不再简单“数帽子”“看头衔”,改由专家综合考虑教师队伍结构和代表性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情况进行评价。此外,教师成果不按人事关系所在单位统计,而是按成果署名单位统计,不随教师流动而变化,避免“抢帽子”的短视行为,以此引导高校关注教师结构和质量,促进师资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4.创新科研评价,强调成果质量
学科评估不断改革科研评价,树立了“科研反哺教学”“注重成果质量”等重要评价导向。一是评价学术论文不再数“影响因子”,改用“代表性论文”评价,避免单纯追求学术规模和片面追求学术指标的倾向;同时,鼓励优秀成果优先在中国期刊发表,特别针对哲学社会科学学科,规定代表性论文必须包含一定比例的中国期刊论文,不断提高中国期刊影响力。二是将研究生教材作为科研成果对待,鼓励教师撰写高水平教材,助力学生培养。三是采用“归属度”成果认定方法,鼓励通过学科交叉产生原创性、引领性的重大成果。四是加强对发明专利、新药新品种等不以论文形式发表的科研成果评价,突出不同形式科研成果的创新质量。
5.重视社会服务,注重实际贡献
第四轮学科评估为体现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专门设置了“社会服务贡献”指标,鼓励学科建设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学科建设对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和支撑作用。这不仅展示了我国学科建设在引领学术发展、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推进科学技术普及、发挥智库作用、弘扬优秀文化、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与国防事业等方面承担的社会公共服务成果,充分体现不同地区、类型高校的差异化发展成果,更是强调了学科建设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引导高校牢固树立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意识。
6.强化分类评估,鼓励特色发展
学科评估着力构建充分体现学科特色的分类评价方法。第四轮评估进一步细化评估指标体系分类,将人文、社科、理工、农学、医学、管理、艺术、建筑、体育等分别单独设立9类指标体系框架;同框架指标体系中,不同学科的指标体现差异性。此外,每个学科采用单独的指标权重,指标权重分别由参评单位各学科专家确定,进一步体现学科特色。实际上,95个学科设置了95套体系。学科评估从第一轮到第四轮,不断强化分类评估,克服“一把尺”评价的弊端,鼓励学科特色发展。
三、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快构建更高水平的中国特色学科评估体系
大学与学科排名日益受到世界各方关注。有关分析认为,当前主要的国际大学与学科排名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科研指标占据指标体系主要位置,并主要通过发表SCI论文等情况和获得国际大奖(如诺贝尔奖)来进行大学评价;二是声誉调查占据指标体系重要位置(有的占比高达40%-80%),且参与调查的对象主要来自欧美地区(如2018年泰晤士大学排名的声誉调查中,欧美地区参与调查占比超过80%);三是评价体系均未设置体现“育人成效”的相关指标;四是评价指标主要体现共性、普遍性和可测性,均未设置体现本国特色的指标;五是组织评价机构性质上看,均是新闻媒体或商业公司。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办出世界一流大学,首先要在体现中国特色上下功夫”。目前大家比较关注的有关大学与学科排名体系,还无法体现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无法有效体现立德树人成效,无法有效体现高校服务国家发展需求的贡献,更无法体现中国特色;而且,在学术评价标准上主要参考国外的期刊论文和科研奖项,难以科学反映中国高校和学科建设的实际水平和对国家的贡献,不能准确评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质量和制度内涵。这不仅是评价话语权的问题,更是价值导向和发展方向问题。作为组织教育评价的专门机构,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严格执行政府政策导向,强化中国特色评价,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专业性和公正性,紧密结合我国高校实际,依托具有良好声誉的广大专家学者开展评估评价,是保障和促进大学学科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和使命担当。
当前,坚持以习近平教育思想为指引,加快构建更高水平的中国特色学科评估体系甚至大学评价体系,建立符合中国国情、解决中国问题、满足中国需求、具有国际影响的学科评估与大学评价理论和评价标准,主动发出中国声音,树立中国标准,掌握高等教育评价领域的话语权,是政治和战略考量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模式与质量标准的必然要求。
1.坚持高校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引导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高校最鲜亮的底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高校的根本任务。高校面对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取向日趋活跃、社会主流和非主流思潮并行激荡的形势,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学科评估要牢牢把握住评价中的政治关,为专家提供更加细化的评价标准和指南。一是引导专家在评价时进一步关注高校学科建设的政治方向和支撑国家发展的贡献。二是引导专家从“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角度审视学生质量,在关注学生学术发展和职业发展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服务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贡献,更加关注毕业生投身社会志愿服务工作、支远支边、保家卫国、扶贫攻坚等国家最需要的岗位和地方等情况。
2.健全以立德树人成效为中心的评价体系,引导高校将各项职能统一到人才培养上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培养体系涉及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而贯通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这也是检验高校学科建设水平的根本标准。学科评估要进一步完善以“立德树人成效”为中心的评价体系,把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职能统一到人才培养上去,以更高水平的学科建设支撑更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在评价过程中将“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作为重要标准。特别是对于科学研究的评价,不能仅考察科研水平,更要突出高水平科研活动对培养学生的支撑作用。比如,可以对学生主要参与的科研项目和取得的科研成果进行定量评价,也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对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提升和受益程度进行定性评价。
3.全面评价人才培养质量,促进“育人”“育才”相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培养应该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重视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不能空喊口号,要拓展评价指标、丰富指标内涵、改革评价模式,从“育人”和“育才”两方面将人才培养评价落到实处,以适应新时代新要求。学科评估一是要加强考察学校和导师对学生“育人成效”的评价。如加强了解学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哲学社会科学课等育人课程和讲座的情况,通过有效方式了解导师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质教育、文化素养教育及学风教育等方面的情况。二是要充分体现学生、用人单位等多元主体对培养质量的评价话语权。面向在校生、毕业生、指导教师、用人单位等,了解不同主体对“育人”和“育才”成效的满意度和获得感。三是要创新声誉调查方法。声誉调查要更加强调、不断加大国内各行各业人士参与评价的范围和力度,构建国内学科评价良好生态。
4.完善师资队伍评价体系,突出师德师风第一标准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也是立德树人任务的直接责任人。以往一些评估通常采用“数帽子”的方式对教师队伍质量进行评价。第四轮学科评估重点考察队伍结构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评价教师“扎实学识”上进行了有益探索。今后,学科评估将进一步完善师资队伍评价体系,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老师”为根本遵循,突出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将对教师“师德师风”与“扎实学识”的评价有机统一。如综合考察师德标兵和学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成果,以及相关负面案例情况,通过有效方式了解教师师德师风和学术道德建设成效等。此外,学科评估将更加多元的展示教师队伍质量,如可将教师在重要国际组织中任职和发挥作用的情况纳入考察,引导教师更加积极的参与国际事务、制定国际规则、树立国际形象。
5.深化科研评价改革,推动学科在前沿性突破性发展和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两端发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着力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说具体了,就是培养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制度运行所要求的人”。科研评价改革是完善我国高等教育评价的重要环节,要沿着“推动学科向前沿性突破性发展”和“引导学科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两条主线同步推进。学科评估要加强对服务国家重大需求、解决中国问题的科研的项目(如国家重大专项、重要国防军工项目)和成果评价。在社会服务贡献中,更加关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成效,同时关注毕业生扎根边疆和服务基层、服务艰苦环境等典型案例的情况。引导专家在主观评价中更加关注通过学科交叉产生的原创性、前沿性、突破性科研成果,引领学科向前沿性突破性发展。
6.强化分类评估,构建更加完善的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加快构建更加完善的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也是落实意识形态这项“极端重要”工作的要求。学科评估将进一步加强分类评估,针对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等不同学科门类特点,完善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和程序规范,引导高校关注学科特色和内涵建设,遵循教育规律,突出质量导向。对于自然科学,突出原始创新能力、国际科学前沿竞争能力和满足国家重大需求能力的评价;对于哲学社会科学评价,将政治方向和社会责任放在首位,建立科学权威、公开透明的成果评价体系,建立优秀成果推介制度,突出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和专业性,引导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为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加快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高我国的国际话语权发挥更好的作用。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要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基础在教育,关键在人才。学科评估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教育思想,坚定自信,不断优化评估体系,不断创新评估模式,不断完善评估方法,引导高校以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任务,以立德树人成效为根本标准,坚持中国特色,强化国际影响,加快建立更高水平的中国特色、国际影响的学科评估体系,为加快我国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做出积极的更大的贡献。